健康兩點靈月刊 2013/12
現代人因為「生活壓力過大」和「飲食遠離天然」的兩大因素,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越來越多。最近,有位病友前來求診,5年前突然發生心悸、臉和手腳莫名地發麻、不時地偏頭痛,不僅如此,晚上翻來覆去很難入睡,即使睡著了也是很淺眠,半夜時常醒來4〜5次,又很容易拉肚子,到醫院做過各種檢查都正常,就是找不出原因,治療多年也苦無效果,感到非常的挫折,於是友人介紹他前來。自律神經檢測的結果顯示:自律神經的總活性耗損過低以及交感神經的比例偏強,確定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於是,從調整自律神經的平衡著手治療,一週左右心悸發生次數減少,排便慢慢成形、拉肚子逐漸好轉,兩週後所有的症狀逐漸改善了。病友從未想到原來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這些症狀,一旦找到問題的根本,調整自律神經的平衡,即是啟動疾病痊癒的關鍵。
自律神經失調其實和精神病不同,並不是心理的疾病,而是由於自律神經失去了平衡,導致自律神經所支配的「良好的血液循環」、「和諧的器官運作」與「平衡的發炎和消炎」三大功能失常而造成的症狀。所以,身體會產生多種症狀,其症狀往往發生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部位。例如,大腦的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失眠、焦慮、憂鬱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消化道的自律神經失調,造成胃脹、軟便、腸躁症或胃食道逆流等不適,而腸躁症往往也會合併有焦慮症。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位病友突然發生多種症狀,常常看醫生,總是看不好,其實是自律神經失調了。同樣地,若找到源頭去治療,所有症狀如同骨牌遊戲一樣一一擊倒,自然地迎刃而解,邁向健康的生活。
那麼為什麼會自律神經失調呢?其實引起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是多重因素造成,如壓力、個性和食物等。長期日積月累之下,當自律神經無法「自我維護」患部良好的血液循環的時候,就會發揮「自我診斷」的功能讓身體產生不適的症狀,發出健康失調的消防警鈴,症狀一個一個出現,甚至同時顯現兩三個症狀,如同求診的病友一樣,認為拉肚子看腸胃科、心悸去看心臟科等等。服用醫生只針對症狀所開的藥,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遺憾。因為,只是使用藥物來壓制症狀,就如同剪斷自律神經的警報系統,讓健康失調的火繼續在體內悶燒,身體的大火終究會一發不可收拾,造成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甚至癌症等慢性的文明病。
疾病痊癒的關鍵,在於調節身體自律神經的活性,恢復患部的血液循環,帶走累積的乳酸、發炎物質、神經疼痛物質和自由基等廢物,很快地就會感覺到疼痛舒緩;接著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和氧氣就能夠經由已被改善的血液循環,充分地進入患部來修復細胞。由於每天都能有效地修補細胞,所以症狀就會一天比一天好,一週比一週好,達到最佳的修復狀態。這就是充分發揮自律神經所謂的「自我修復」功能。所以說自律神經決定血液循環,也就決定了生老病死。因此,自律神經是疾病痊癒的關鍵,是人體自癒力的執行者,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由於心理的壓力或荷爾蒙失調往往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並不是自律神經失調唯一的原因。若要根治甚至預防慢性自律神經失調,需要先從「飲食」著手,不要讓「不對的食物」或是「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一直無謂地消耗身體自律神經的活性。吃對和諧共振的食物能夠保留身體自律神經的元氣,就足以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才能正本清源脫離自律神經失調的夢饜!
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源頭,來自三餐經常吃錯食物或不適合個人體質的食物。所以,臨床上約九成以上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對某些食物同時也存在有排斥抗體的問題。因此,疑似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建議首先要做自律神經的客觀檢測,確認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是那種類型的自律神經失調。然後,再根據個人食物抗體檢驗的結果,透過醫師的指導,從避免再吃到傷害個人體質的食物著手。所以,若要根治和預防自律神經失調,需要先從「飲食」著手,不要讓「不對的食物」或是「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一直無謂地消耗身體自律神經的活性。吃對食物能夠保存身體自律神經的元氣,就足以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才能正本清源脫離自律神經失調的夢饜!春夏秋冬大地會生長不同的蔬菜和水果,就是適合我們當時身體的需要,建議讀者多吃這些能量和諧的蔬食。
原文刊載:健康兩點靈月刊 2013/12 Vol.27: 24-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