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前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前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三軍總醫院主治醫師、台灣神經調節學會 常務監事、經濟部「衛生及醫療器材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愛家自然診所院長

蔬食調節腸道共生菌進而改善代謝疾病

陳惟華/愛家自然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博士、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之一

       人體腸道住著三萬億稠密的共生微生物。腸道共生菌群經由膳食纖維的發酵來幫助養分的吸收,提供保護而防止病原體的入侵,並幫助發展和調節免疫系統。工業化帶來代謝症候群和自體免疫性疾病發生率的增加,歸因於西方飲食模式、過度的衛生而減少暴露於環境中微生物、以及腸道菌群的微生態失調。腸道低程度的發炎導致新陳代謝的失調,其中與腸道菌群的微生態失調有密切關係。膳食纖維誘導益生素的作用,可能恢復腸道菌群的失衡;但是,過去少有代謝性疾病患者有關飲食治療的臨床試驗報告。


韓國慶熙大學濟州國立大學在201310月《環境微生物學報告》期刊發表飲食與腸道菌群和疾病關係的研究報告,發現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吃嚴格的蔬食一個月就可以降低體重、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血糖,和促進腸道細菌群的動態平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和/或高血壓的6位肥胖患者,接受嚴格素食的飲食(42公克/天高纖維和12%低脂熱量以植物為主的飲食)1個月,並監測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質代謝的生物標記,糞便的菌群(採用16S核糖體RNA基因的454-焦磷酸定序),和糞便中載脂蛋白-2lipocalin-2)和短鏈脂肪酸。

結果發現:
1、 吃純蔬食一個月後降低體重、三酸甘油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血紅素蛋白A1c的濃度,以及改善空腹和餐後的血糖值。
2、 純蔬食一個月減少腸道菌群中厚壁菌和類桿菌的比例(Firmicutes-to-Bacteroidetes ratio),但沒有改變腸道細菌的整體形態(enterotypes)。
3、 純蔬食一個月減少致病菌(pathobionts)如腸桿菌屬(enterobacteriaceae)而增加共生菌例如屬於XIVAIV族的脆弱類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和梭狀桿菌屬(Clostridium species),從而減少腸道的載脂蛋白-2和短鏈脂肪酸濃度。

結論:該研究強調植物性飲食可能藉由攝取膳食纖維的增加而促進腸道細菌群的動態平衡-減少腸道菌群中厚壁菌和類桿菌的比例,增加腸道的共生菌和減少致病菌,因而改善代謝性疾病患者的代謝和免疫之指數。並顯示增加纖維的攝取量是經由改變腸道的菌群來減少腸道的發炎。作者指出,該研究描述飲食與腸道菌群和疾病的關係,對於肥胖症和代謝性疾的診斷和治療將會有重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Kim MS, Hwang SS , Park EJ, Bae JW. Strict vegetarian diet improves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diseases by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and reducing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Environ Microbiol Rep. 2013;5:765-77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