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前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前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三軍總醫院主治醫師、台灣神經調節學會 常務監事、經濟部「衛生及醫療器材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愛家自然診所院長

顯示具有 C.6 自律神經失調-疾病個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6 自律神經失調-疾病個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天冷猝死 也與自律神經有關

陳惟華/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愛家自然診所院長
健康醫療網 2017/3/16
已經三月天,台灣天氣依舊濕濕冷冷,上個月一波寒流,在短短四天內,造成一百多人疑似天冷猝死,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別小心由於氣候變遷,氣溫溜滑梯天冷溫差變大屢釀憾事根據英國研究發現,氣溫每低1度,未來2個禮拜及1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分別增加2%2.6%左右這是因為突然的低溫會使血管急遽收縮,導致血壓飆升過大,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和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

天冷,血管為什麼會收縮呢?
天冷時身體為了保持中樞體溫37C的恆溫,自律神經會自動收縮皮下的動脈微血管以減少體表熱量的散失。增加交感神經活性的結果,同時也會收縮周邊器官的血管,以維持心臟、腦部和腎上腺等關鍵器官的適當血量來維護生命。可是,當血管壁堆積過氧化的膽固醇而造成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彈性與強韌度都變差,這類溫差過大的天冷會讓血管急遽收縮,容易造成心臟或腦部血流量缺乏或是血管破裂,導致心肌梗塞、中風、或主動脈剝離的發作。尤其是主動脈剝離,發生的一霎那,有四成五的患者因此喪命。雖然大部分的情形都發生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慢性病患者或老年長者,但是年齡在40歲上下也都有可能發生。
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委託研究結果發現,冬天因心血管疾病就醫比率增加約12成。醫師提醒若有是深層的胸悶、胸痛、上臂痠、牙冠麻等情況或是較尖銳的前胸痛到後背,彷彿是被撕裂的感覺,要盡快就醫。

氣溫驟降,該如何養護心臟?
醫師提醒「保暖」是關鍵,以避免過度激化身體自律神經的活性。首先要注意末梢四肢的保暖,需要手套、襪子、口罩和圍巾,以避免突然的低溫過度刺激身體的自律神經,而導致急遽收縮身體的血管。其次,除了多穿點衣服之外,請隨身攜帶一件保暖外套和雨具,切勿輕忽氣溫忽高忽低帶來的影響,尤其是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最重要的是降低血中的膽固醇,就能減緩動脈硬化的速度,除了服用醫師所開的降膽固醇的藥之外,其實日常飲食也可以養護心血管。
最近一系列的醫學研究報告顯示,心血管疾病的禍首是動物性食品中的動物卵磷脂和左旋肉鹼,而不只是膽固醇及飽和脂肪而已。卵磷脂和左旋肉鹼會被腸道微生物代謝分解成有害的三甲基胺氧化物,進而阻礙膽固醇排出體外,造成過多的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男人不舉、心臟病、中風和過早死亡。並且血中三甲基胺氧化物濃度較高的人,顯著地增加2.5倍心臟病和中風的危險。
建議重新調整我們的飲食-以全穀類取代白米飯和白麵粉等精緻澱粉,天天吃蔬菜水果,用糙米、非基改的黃豆堅果和藜麥取代肉類,就可以養心,守護血管。因為健康的蔬食不但可以降低心肌梗塞、腦中風、癌症以及天冷猝死,達到健康的效果;而且也能夠阻擋畜產業持續排放占全球18%以上的溫室氣體,有效緩和氣候變遷的災難。人類、動物和地球都獲益,何樂而不為?

參考文獻:
1.     Wang ZN et al. Nature 472, 57-63 (2011) doi:10.1038/nature09922
2.     Nature Medicine 2013 published:(2013) doi:10.1038/nm.3145)

亞健康竟然是自律神經失調

陳惟華/愛家自然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
健康醫療網 2016/6/28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2014年全球健康人口僅占總人口數的5%,而絕大多數75%的人是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剩下20%的人是已確診為罹患各種疾病。也就是說,全球絕大多數95%的人都是處於不健康的狀態,可是目前醫療所照顧的只是這些已經罹患疾病的1/5人口而已! 那我的亞健康該麼辦呢?
「亞健康」是處於自律神經失調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只是身體無病,還是一種身體、精神與交往上的完美狀態。亞健康是介於健康和疾病之間連續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雖然沒有特殊的病,但精神活力、反應能力會逐漸下降。若處理得當,身體會向健康轉化;反之,就會直接進展到慢性病
其實亞健康就是身體處於自律神經失調的一個過度階段,由於掌管所有內臟的功能和局部循環的自律神經失調了,導致某些器官的功能也失調。雖然,此時驗血的數值和各種檢查的報告都還沒有達到疾病的標準,可是如果不去即時改善,這種長期的自律神經失調終將導致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和憂鬱症等慢性病,甚至癌症(如圖)。
代謝症候群是一種亞健康的後期
例如,現代人很多都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血壓、血糖或血脂偏高。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有五項指標,包括:(1)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2)血壓異常: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3)血糖偏高:空腹血漿血糖≧100mg/dl(4)三酸甘油脂偏高:三酸甘油脂≧150mg/dl(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未服用藥物下,男性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mg/dl,女性<50mg/dl。臨床上需要符合其中三項即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其實,只要腰圍、血糖、血壓和血脂有一個指標超標,就反映出身體的自律神經有失調,身體器官的代謝功能已經開始不正常了,也就是處於亞健康的狀態。經由飲食與運動等生活型態的改善,的確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不過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去努力,必須有毅力才能堅持下去。可惜,卻有不少人因為沒有辨法養成健康飲食以及運動習慣,因而使得代謝症候群一發不可收拾,12年之後直接進展到慢性病,造成終身需要吃藥的遺憾!
自律神經失調」竟養成了大病
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初期往往沒有多大不舒服的症狀,頂多是抗壓性開始降低或常犯感冒等小病,此時身體正處於亞健康的狀態,大家比較不會去注意它。可是如果不去正視這些亞健康的徵候,等到加上經濟或生活壓力、感情挫折等心理因素而超出身體所能負荷的時候,致使進展成為罹患疾病之前的自律神經失調的過渡期,繼續放任下去的結果終究會演變成為慢性疾病或癌症。
當您發現有下列情形時:起床精神不好、淺眠或多夢等睡眠品質不佳,總覺得疲倦,手腳冰冷,口乾舌燥,食慾不振,情緒不穩或是常感冒,您可能正處於自律神經失調的亞健康狀態,應尋求自律神經門診的協助,找出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並透過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以適時地恢復身體自律神經的平衡,千萬不要把小病養成了大病。自律神經失調確實是個挺嚴重的問題,我們不能輕忽啊!

陳惟華博士醫師http://drchenwh.blogspot.tw/

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一大福音

陳惟華/愛家自然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之一
健康醫療網2016/2/16
北市233人天冷猝死,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日前也因心肌梗塞去世,提醒大家心肌梗塞的危險性。心臟病為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的第二名,平均每3150秒就奪去一條人命,尤其冬天氣溫低,心肌梗塞單日發生件數是去年平均值的3.5
儘管40年來醫學積極的藥物和手術治療,心臟的冠動脈疾病仍然是西方文明國家男女性的頭號殺手。目前選擇性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結果,對於日後心臟病的復發或延長壽命的保護並不多,可能是因為沒有針對疾病的主要原因去治療。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治療,不但有明顯的併發症和死亡風險,而且花費也不少。現在分享一個好消息,最新的醫學研究證實有一個治療心血管疾病很有效的良方,您不需要額外花錢、不必吃藥、而且也不用開刀。
早在1985年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進行了一個追蹤22位心臟病患者的小規模研究,發現以植物為基礎的營養,能夠停止並扭轉冠狀動脈疾病。然而,對於這種飲食治療在更多病人中是否也能成功,有些醫師仍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健康研究院在20147月《家庭醫學期刊》發表連續追蹤198位心臟病患者,再度證實持續吃植物性飲食平均達3.7年,94%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症狀都有明顯的進步,復發率只有2.2%,甚至22%患者的冠狀動脈完全恢復通暢。
該研究連續輔導198位確診為心血管疾病患者,有興趣並志願轉變以植物為基礎的營養,作為常規心血管治療之外的輔助。並評估參與者對於飲食排除乳製品、魚、肉類和添加油的遵從性。
結果發現這198位心血管疾病患者,絕大多數89%(177位)都能持續遵從植物性飲食。那些遵從植物性飲食患者的症狀81%都有明顯的進步,甚至22%患者的冠狀動脈完全恢復通暢,體重也平均下降8.5公斤,其心血管的復發率只有2.2%(4位)。而那些21位沒有遵從植物性飲食的患者,沒有一位的症狀有改善,並且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復發率為62%(13位)。
結論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對於飲食輔導的回應很好,絕大多數患者都願意並持續採植物為基礎的營養平均達3.7年,結果絕大多數的人症狀都明顯改善,而且心血管的復發率很低,甚至22%患者的冠狀動脈完全恢復通暢。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就是基於心血管疾病的復發而改採純蔬食至今。這種植物性飲食的治療方法,很值得更多患者的臨床試驗,看看廣大人群是否能夠持續吃植物性飲食的遵從性。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在2013年《自然醫學》期刊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連續發表震撼醫學界的研究結果,發現人類的腸道微生物會代謝分解肉類的「左旋肉鹼」以及奶、蛋、魚類的「動物卵磷脂」成為三甲基胺,三甲基胺會在肝臟代謝成為三甲基胺氧化物(TMAO),而三甲基胺氧化物會引起膽固醇代謝的異常,讓膽固醇排不出體外,造成過多的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形成血管阻塞(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男人不舉、心臟病、腦中風和過早死亡。抽血發現血液三甲基胺氧化物濃度較高的人,明顯地增加2.5倍心臟病和中風的危險。因此,膽固醇並不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元兇,而是代罪的羔羊!動脈粥樣硬化的元兇是肉蛋奶和魚中的左旋肉鹼和卵磷脂成份。
冠狀動脈疾病開始於血管的內皮細胞逐步損傷,發炎的氧化壓力,接著一氧化氮產生的減少,血管內皮形成泡沫細胞,並發展成為血管內壁的粥樣硬化斑塊,進而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引起心肌梗塞或中風。由於含有添加油、奶、肉、禽、魚、含糖食品(蔗糖、果糖、含糖飲料、精製碳水化合物、果汁、糖漿和糖蜜)的西方飲食,會造成並加劇上述血管的連鎖反應,因此每吃西方飲食一次就損傷內皮細胞的功能,是導致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該研究證實以植物為基礎的營養,對於日益盛行的心臟病具有很大的療效!這就是現代食物醫學所強調的食物能夠治療疾病之最佳印證。
參考文獻:
1.     Esselstyn CB Jr., Gendy G, Doyle J, Golubic M, Roizen MF. A way to reverse CAD? J Fam Pract. 2014;63:356-364b.
2.     Wang ZN et al. Nature 472, 57-63 (2011) doi:10.1038/nature09922
3.     Nature Medicine 2013 published:(2013) doi:10.1038/nm.3145)

天氣寒冷 3訣竅預防心臟病和中風

陳惟華愛家自然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之一
大紀元時報: 20160101
日前19歲大學生體重近百公斤,並有高血脂,突然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由於飲食西化與生活型態的改變,腦中風有逐漸年輕化趨勢。
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民國103年因為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而死亡的人數高達36595人,平均每天就有101.6人因為「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疾病)死亡。最近台大公衛學院的本土研究發現,隨著極端氣候的頻現,尤其居住高屏、花東、宜蘭等地的中老年人發生腦血管疾病多出16~52%
從現代「食物醫學」的角度,這些所謂的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風和心臟病,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可以預防的。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特徵,就是供應心臟或腦部血液的動脈發生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的結果。那麼血管為什麼會產生動脈粥樣硬化呢?
動脈粥樣硬化的元凶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在201411月《美國心臟學會期刊》發表追蹤720位穩定的心臟衰竭患者5年的研究結果,找到動物性飲食之所以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機轉。
原來,當我們吃下肉類、動物內臟、魚蝦、牛奶和雞蛋等這些動物性的食品之後,體內的腸道細菌群和肝臟,會把動物性食品中的左旋肉鹼和動物卵磷脂的成分,代謝成為有害健康的三甲基胺N-氧化物,導致體內的膽固醇代謝異常,促使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根據研究,如果仍然堅持吃來自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患者,增加了51%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並增加33%死於各種疾病的危險。
別攝取過多肉類和蛋
德國學者在201510月《中風》期刊發表前瞻性研究11千多人的群體平均追蹤22.7年,發現缺血性中風的危險隨著紅肉攝取量的增加而升高。那些吃紅肉最多的人增加47%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吃加工肉品最多的一組增加24%中風的危險,而那些吃蛋最多的人增加41%出血性中風的風險。
韓國學者在今年6月《動脈粥樣硬化》期刊發表的報告,發現那些每天吃1個蛋的人,比每週吃不到1個蛋的人,增加80%冠狀動脈的鈣化(心臟病危險的指標)。根據今年11月《美國心臟學會學術會議》上提出的一項報告,兒童肥胖主要是由於吃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脂肪和精緻糖分的結果。
掌握3訣竅 遠離心血管疾病
那我們該如何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呢?請掌握以下預防心血管疾病的3個訣竅。
1、每天攝取7份蔬果
根據201510月《循環》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年輕人多吃水果和蔬菜能夠預防日後心臟病的發生。那些每天攝取7~9份水果和蔬菜的年輕人,其心臟冠狀血管的斑塊堆積減少26%,並且降低25%日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透過改善血壓,降低膽固醇,和提高抗氧化物的攝取量而降低血管的斑塊沉積。這項研究再度證實,年輕時養成健康的飲食模式有助於預防慢性病的好處,尤其是可以預防和治療心臟病。
2、多吃全穀類食物
20153月《美國心臟學期刊》的一個研究顯示,全穀類攝取量最高的一組顯著地降低21.3%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全穀類包括黑麵包、全麥早餐麥片、熟燕麥、小麥胚芽(全麥食品,而不是白麵粉的食品,諸如白麵條、吐司、麵包、餅乾和蛋糕)、糙米(不是白米飯)、麥麩和其他全穀物。
全穀類食物中含有纖維、維生素、礦物質、酚類化合物、植物雌激素,以及其他尚未知的成分,藉由降低血脂和血壓,改善葡萄糖和胰島素的代謝,增進內皮細胞的功能,並減輕氧化壓力和發炎。如果身體偏寒的朋友,推薦煮菜時加進老薑或辣椒、薑黃入菜,並且可以喝薑湯和吃含有薑黃的咖哩,也能夠增進血液循環有祛寒的功效!
3、做好保暖適度運動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心臟病、中風或猝死發作的機會大增。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長的長輩及肥胖等慢性病族群應做好保暖,特別是夜晚與清晨起床時,並確實保暖及攝取足夠的熱食與水分,建議等到太陽出來之後,再出門運動。如果天氣溼冷,應儘量減少外出,以免因地面溼滑而跌倒。
總之,身心的健康是無法光靠藥物的,健康離開不了生活中的元素:飲食、運動和正面的想法包括適當的釋壓方式,這就是現代的食物醫學(FoodMedicine)和生活醫學(LifestyleMedicine)興起的原由。
參考文獻:
1.     Haring B, Misialek JR, Rebholz CM, et al. Association of dietary protein consumption with incident silent cerebral infarcts and stroke: the ARIC study. Stroke.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9, 2015. DOI: 10.1161/STROKEAHA.115.010693
2.     Jing L, Friday CM, Suever JD, et al. Obese children with concentric hypertrophy and impaired cardiac strain: a potentially high-risk subgroup identified with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Abstract presented at: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Scientific Sessions 2015; November 7-11, 2015: Orlando, Fla.
3.     Macknin M, Kong T, Weier A, et al. Plant-based, no-added-fat or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diets: impact on cardiovascular risk in obese children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their parents. J Pediatr. 2015;166:953-9. http://dx.doi.org/10.1016/j.jpeds.2014.12.058
4.     Miedema MD, Petrone A, Shikany JM,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during early adulthood with the prevalence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after 20 years of follow-up: the CARDIA study. Circulation.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6, 2015.
5.     Choi Y, Chang Y, Lee JE, et al. Egg consumption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asymptomatic men and women. Atherosclerosis. 2015;241:305-312.
6.     Lassale C, Beulens J, Van Y, et al. A pro-vegetarian food pattern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Epic study. Report presented at: The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and Lifestyle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2015; March 4, 2015: Baltimore, MD.
7.     Tang WH, Wang Z, Fan Y,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elevated levels of intestinal microbe-generated metabolite trimethylamine-n-oxid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refining the gut hypothesis. J Am Coll Cardiol. 2014;64:1908-1914.
8.     Li S, Flint A, Pai JK, et al. Low carbohydrate diet from plant or animal sources and mortality amo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rvivors. J Am Heart Assoc. 2014;3:e001169. doi: 10.1161/JAHA.114.001169
9.     Tang G, Wang D, Long J, Yang F, Si L. Meta-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whole grain inta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Am J Cardiol. 2015;115:625-629.
10.  Wu H, Flint AJ, Qi Q,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whole grain intake and risk of mortality: two large prospective studies in us men and women.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5, 2015.
11.  Åkesson A, Larsson SC, PHD, Discacciati A, Wolk A. Low-Risk Diet and Lifestyle Habits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en.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m Coll Cardiol 2014;64:1299–1306.
12.  Estruch R, Ros E, Salas-Salvado J, et al.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ith a Mediterranean diet. N Engl J Med 2013;368:1279–1290.
13.  Chiuve SE, McCullough ML, Sacks FM, Rimm EB. Healthy lifestyle factors 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men: benefits among users and nonusers of lipid-lowering and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s. Circulation 2006;114:160–167.

大腸激躁症 吃對食物就能治好

陳惟華博士醫師/愛家自然診所院長, 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
大紀元時報: 20151127
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都很大,人們習慣靠「吃」來紓解壓力,而且越來越講究精緻的飲食和口味;卻疏忽了錯誤的飲食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為腸胃帶來負擔,甚至導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民以食為天,吃實在不可不慎啊!
在現代「食物醫學」的三大範疇中,以食物能夠治癒疾病的功效最令人吱吱稱奇!以大腸激躁症為例,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癒腸躁症,僅能暫時服用藥物來壓抑腹瀉、腹痛或緩解便祕的症狀而已。其實,現代的食物醫學指出,只要吃對食物,就能治好惱人的大腸激躁症!
症狀不一 影響社交
腸躁症的特徵是腹脹、腹絞痛、排氣、交替便祕或拉肚子,症狀因人而異。有人便祕,只解出一點或是腹絞痛無法排便;有些人卻會帶有黏液性排便,甚至水瀉無法忍到廁所。有時症狀會緩解幾個月而又復發,或是症狀一直惡化。雖然腸躁症不會引起癌症,不過卻會造成患者極度不適和苦惱,甚至會失去工作、不敢社交應酬,和無法出門旅行。
30歲的王小姐3年來經常下腹不適,一天跑廁所拉肚子多達7~8次,有時還會便秘,就醫做了各種檢查包括大腸鏡,仍找不出原因,容易情緒緊張的她,以為是工作壓力所引起,最後連工作都保不住了。自律神經的檢測發現,負責消炎修復反應的副交感神經呈現過度亢進的現象,顯示她體內有慢性發炎的情形。
因為腸道是經由「自律神經」和大腦相連,負責調控腸道的蠕動協調性、血液循環、發炎消炎的平衡和腸道的感覺。所以,服用能夠調節腸道自律神經活性的食物,可以恢復腸道蠕動的協調性,改善腸道的血液循環,並消除腸道的慢性發炎;結果一週內拉肚子改善為一天2~3次,排便也比較成條狀。
進一步做食物抗體的蛋白質晶片檢查,發現她對牛奶、蛋和小麥有過高的IgG排斥抗體,顯示這些食物並不適合她的體質,是造成王小姐腸躁症的元凶,從此忌吃這些食物,1~2個月後就擺脫了腸躁症數年的糾纏。
引發腸躁症的原因
腸躁症的主要原因是,長期吃進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而活化交感神經來產生發炎反應去排斥不對的食物。由於交感神經常常亢奮,會導致身體代償性地啟動副交感神經來消炎滅火,兩者形成了長期的拉鋸戰,最終導致調控腸道的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腸道的慢性發炎和循環不良,結果造成腸道肌肉蠕動和感覺的異常症狀。
再加上,不對的食物經常活化交感神經的結果,也會刺激B淋巴球產生IgG抗體,去排斥外來的食物蛋白質份子,導致血中含有過高的IgG排斥抗體,這種IgG抗體又進一步誤傷類似外來食物抗原的腸道組織,讓腸道的慢性發炎惡化,造成更嚴重的腸躁症。
從飲食著手可根治
所以,只要針對「飲食」的源頭著手,就能夠根治大腸激躁症。首先,尋求醫師做自律神經的檢測,並選擇適當的共振食物來調節腸道自律神經的活性,改善大腸的血液循環,恢復腸道血清素的平衡,以改善大腸的感覺和收縮,並恢復大腸蠕動的協調性,因而可以緩解腹痛和排便的異常。
接著,再做食物的蛋白質晶片檢測,找出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避免繼續吃到不對的食物,以免一再造成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拉鋸戰而無謂地消耗自律神經的活性,就能正本清源根治大腸激躁症!
對於深受其苦的腸躁症病友,建議平常要多喝溫水,不要喝酒和含咖啡因的飲料,避免吃會產氣食物,例如:牛奶、乳酪、碳酸飲料或過多的豆類,不吃含有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性食品,尤其是紅肉和乳製品。同時要規律運動、瑜伽或靜坐,以及腹式深呼吸,有助於身心放鬆和恢復自律神經的平衡。

研究新發現: 每天吃兩份綠葉蔬菜能夠保護大腦

陳惟華/愛家自然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之一
健康醫療網 2015/4/18
您家中有認知功能退化的老人嗎﹖或是家中有老人癡呆症的家族史嗎﹖最新的研究發現,改變您的飲食,可以讓您遠離大腦認知功能的退化!
芝加哥Rush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5年美國營養學會(ASN2015年會上發表一項研究報告,發現每天吃兩份綠葉菜類有助於保護大腦的健康,以及顯著地降低老年癡呆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追蹤超過950位平均年齡81歲老人的飲食和認知功能,長達210年。結果發現,每日吃12份綠葉蔬菜的老人不僅(1)顯著地延緩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而且(2)比那些都不吃綠葉菜類的老人,認知能力年輕了11歲。

參考文獻:Morris MC, Booth SL, Dawson-Hughes B, Barnes LL, Bennett DA, Wang Y. Relations to cognitive change with age of micronutrients found in green leafy vegetables. Report presented at: 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 annual meeting; March 28-April 1, 2015: Boston, MA.

蔬食的飲食模式能夠預防心臟病

陳惟華/愛家自然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之一
東森新聞雲論壇20150330
由於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台灣3月中旬的春天才剛熱到近30度,下旬玉山卻下探0度飄下3月雪,這種溫差過大容易導致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大為增加。由於天氣變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可能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尤其,全台20歲以上的民眾,將近4成約730萬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疾病,都是高危險群。想要減少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除了要注意保暖、等太陽出來後再出門運動等,來減少暴露在溫差過大的環境之外;另外,還有個鮮為人知的秘訣,那就是平日的飲食要以植物性的食物為主!
蔬食能降低心臟病的發作和死亡
根據今年3月初在美國心臟學會2015年會議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喜愛吃水果和蔬菜甚於動物性食物的飲食習慣能夠減少心臟病發作的死亡風險。研究人員評估歐洲前瞻性研究癌症和營養(EPIC)研究的一部分,追蹤45萬位歐洲成人的飲食以及他們的醫療狀況長達約12年。
結果發現那些飲食中以植物性飲食為主最為豐富的人,比那些飲食中以動物性食品為主包括肉類、魚類、奶製品和雞蛋的人,降低了20%心臟病發作的死亡風險。研究人員認為,改採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模式可以提高你的生存機會,有利於你整體的健康。
葷食增加心肌梗塞的發作和死亡
哈佛大學在20149月《美國心臟學會期刊》發表研究4千多位第一次發生心肌梗塞的男女患者,在追蹤期仍然堅持吃來自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患者,增高51%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並增加33%死於各種疾病的危險。再者,從心肌梗塞之前到心肌梗塞之後,一直都持續吃以動物為主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者,增高53%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以及增加30%各死於各種原因的風險。相反地,堅持以植物為基礎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則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或總死亡率。
之前同一群專家的研究報告也顯示,與飲食不改變的患者比較,飲食減少最多紅肉和加工肉類和糖份,以及增加最多的全穀類、水果和蔬菜等飲食模式能夠降低40%死於心臟疾病的風險。
葷食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機轉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在201411《美國心臟學會期刊》發表追蹤720位穩定的心臟衰竭患者5年的研究結果,找到動物性飲食之所以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機轉。原來,當我們吃下肉類、動物內臟、魚蝦、牛奶和雞蛋等這些食物之後,身體的腸道細菌群和肝臟會把動物性食品中的左旋肉鹼和動物卵磷脂的這些成分,代謝成為有害健康的三甲胺N-氧化物。由於三甲胺N-氧化物會導致體內的膽固醇代謝異常而排不出去,造成過多的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因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而阻塞血管。
該研究證實血液中的三甲胺N-氧化物升高,表示體內有動脈粥樣硬化的疾病,如心肌梗塞和腦中風。並且血漿三甲胺N-氧化物較高的心臟衰竭患者,會增加3.4倍的死亡風險,這獨立於傳統的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和心腎指標。
每天七蔬果心血管疾病遠離我
因此,建議民眾每天三餐要吃七種當季節和在地的蔬菜水果,並改吃富含纖維的糙米和全麥食品來取替白米飯和白麵粉;因為這些精緻化的碳水化合物會引起身體的慢性發炎,最後導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病,是屬於不好的碳水化合物。
如果身體偏寒的朋友,推薦煮菜時加進薑絲或薑片入菜,自然可以中和蔬菜的寒性,並且可以喝薑湯和吃含有薑黃的咖哩,也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而祛寒! 如此,既能夠減少罹患心臟病等慢性病和癌症,又可以避開蔬果的偏寒性,達到健康又長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Lassale C, Beulens J, Van Y, et al. A pro-vegetarian food pattern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Epic study. Report presented at: The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and Lifestyle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2015; March 4, 2015: Baltimore, MD
2. Tang WH, Wang Z, Fan Y,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elevated levels of intestinal microbe-generated metabolite trimethylamine-n-oxid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refining the gut hypothesis. J Am Coll Cardiol. 2014;64:1908-1914.
3. Li S, Flint A, Pai JK, et al. Low carbohydrate diet from plant or animal sources and mortality amo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rvivors. J Am Heart Assoc. 2014;3:e001169. doi: 10.1161/JAHA.114.001169

全穀類的飲食能夠減少冠狀動脈心臟病

陳惟華/愛家自然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之一
健康醫療網 2015/3/12
冠狀動脈心臟病是工業化國家的首要死因,高達所有死亡原因的40%,也是國人的第二大死因。
流行病學評估攝取全穀類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之間的關聯產生了不一致的研究結果。重慶的第三軍醫大學在20153月《美國心臟學期刊》發表薈萃分析相關的觀察性研究文獻,總結證據顯示全穀類的攝取量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確實有顯著的相關。
經由知識和PubMed網頁搜尋至20147月為止找出相關的研究。用隨機效應模型來彙總各研究的結果。採用貝格的漏斗圖和艾格的回歸不對稱測試以估計發表的偏差。最後,薈萃分析了18個研究(15群體研究和3個病例對照研究)的14個報告,包含14,427位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和400,492名參與者。
匯集的結果摘要如下:
1.     與最低一組相比,全穀物攝取量最高一組顯著地降低21.3%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匯總相對危險度0.78795%可信區間0.7430.833),並且研究之間並沒有觀察到異質性(I20%,p0.537)。
2.     全穀物攝取量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之間的逆相關在群體研究顯著,但在病例對照研究中不顯著。
3.     在美國和歐洲的研究,全穀物攝取量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之間都呈現逆相關。並且沒有發現有發表上的偏差。
總之,該薈萃分析顯示,攝取高量的全穀類具有對抗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保護作用。
全穀類包括黑麵包、全麥早餐麥片、爆米花、熟燕麥、小麥胚芽(全麥食品,而不是白麵粉的食品,諸如白麵條、吐司、麵包、餅乾和蛋糕)、糙米(不是白米飯)、麥麩和其它全穀物。全穀類食物中含有纖維、維生素、礦物質、酚類化合物、植物雌激素,以及其他尚無法測量的成分,藉由降低血脂和血壓,改善葡萄糖和胰島素的代謝,增進內皮細胞的功能,並減輕氧化壓力和發炎,因而產生有益健康的作用。相反地,白米飯和白麵粉食品等精緻的碳水化合物反而會導致身體慢性發炎和增加血糖,造成慢性疾病和糖尿病的危險。
參考文獻
1.     Tang G, Wang D, Long J, Yang F, Si L. Meta-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whole grain inta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Am J Cardiol. 2015;115:625-629.
2.     Wu H, Flint AJ, Qi Q,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whole grain intake and risk of mortality: two large prospective studies in us men and women.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5, 2015.
3.     Li S, Flint A, Pai JK, et al. Low carbohydrate diet from plant or animal sources and mortality amo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rvivors. J Am Heart Assoc. 2014;3:e001169.

高纖維的飲食證實能延年益壽

陳惟華/愛家自然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之一
健康醫療網 2015/1/15
儘管在體外和體內的實驗都顯示,膳食纖維可能有益於健康,可是在調查纖維攝取量與總死亡率之間關聯的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卻不一致。因此,《美國流行病學期刊》在20151月刊登一個薈萃分析超過98萬人17個前瞻性的群體研究,發現高纖維的飲食的確能夠延長壽命。
上海交大醫學院經由PubMed和知識網絡,檢索相關的研究和審查其列出的參考文獻至20145月,以定量評估這兩者之間的關聯。使用隨機效應模型來合併各研究具體的風險估計值。共有17前瞻性研究(19972014年)包括982,411群體人員和67,260人死亡。
結果摘要如下:
1.     纖維攝取量和總死亡率之間呈現統計學上顯著的逆相關。與三組中膳食纖維攝取量最少的一組相比,膳食纖維攝取最多一組的人在10年期間明顯地降低16%由於各種原因的死亡率(整體的相對風險:0.8495%置信區間:0.800.87;I2=41.2%)。
2.     每增加10/天的纖維攝取量,就能減少10%所有死亡的風險(相對風險=0.90;95%置信區間:0.860.94;I2=77.2%)。
3.     合併的風險估計值在跨越各分組和敏感性分析中都強。未檢測到發表的偏差。
結論指出,較高的膳食纖維攝取量與降低死亡的風險有顯著相關。這個研究的結果顯示,纖維的攝取量在減少各種原因的死亡方面,提供一個有益大眾健康的潛力。
有助於調節血中膽固醇的濃度,降低血壓,和控制體重的膳食纖維只存在於植物性的食物,而動物性的食物完全沒有纖維素。飲食中富含水果,蔬菜和全穀類有助於預防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第2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從而降低你的過早死亡的整體風險。
參考文獻:Yang Y, Zhao LG, Wu QJ, Ma X, Xiang YB.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fiber and lower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Am J Epidemiol. 2015;181:83-91.

以植物為主的飲食習慣能減少發炎

陳惟華/愛家自然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之一
健康醫療網 2014/12/26
根據《營養研究》期刊於201412月初在線上發表的一項對照臨床研究顯示,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模式能夠減少身體的發炎。
由於過去研究以植物為主的不同飲食所攝取營養的差異,都是觀察性的調查。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進行隨機、對照臨床研究63位體重過重或肥胖(BMI=25.0-49.9 kg/m2)成人的營養攝取和飲食的發炎指數(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DII)63位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純素食組(vegan不吃肉蛋奶魚的動物成份12),素食組(vegetarian13),魚素食組(pesco-vegetarian13),半素食組(semi-vegetarian13),葷食組(omnivorous12)一共吃6個月
在開始研究時(基線)、2個月和6個月分別透過兩次24小時內的飲食回憶,來評估營養攝取、營養素的充足和飲食發炎指數的得分。運用一般線性模型和追蹤測試來檢驗每個時間點的營養攝取和飲食發炎指數的差異。研究的假設是,相對其他四個飲食組的參與者,隨機分配到純素食組的人在第2個月和6個月將具有較低的飲食發炎指數的分數,以及在纖維、碳水化合物、脂肪、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取有更大的改善。
結果摘要如下:
1.      被隨機分配到吃純素食的人,在2月和6月這兩個時間點所攝取的巨量營養素大多數都有更顯著的變化,包括較少的脂肪、飽和脂肪以及膽固醇。並在2個月時,比大多數其他飲食組攝取多的纖維(p<0.05)。
2.      在第2個月,與半素食組或葷食組的參與者比較,純素食組、素食組和魚素食組都顯著地改善飲食發炎指數的得分(p <0.05);在第6個月沒有差異。
結論指出,那些被分配到吃純素食組或素食的人在2個月就能夠攝取比較多的纖維,較少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以及改善飲食發炎指數有鑑於短短的2個月就能顯著地影響所攝取的營養素和改善飲食發炎指數,作者建議應該要設想一些方法,來鼓勵和支持人們改採和維持以植物為主的飲食習慣,例如純素食或素食。高纖維、低脂肪、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模式可以預防和幫助治療與慢性發炎相關的慢性疾病,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第2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
參考文獻
Turner-McGrievy GM, Wirth MD, Shivappa N, et al. Randomization to plant-based dietary approaches leads to larger short-term improvements in 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 scores and macronutrient intake compared to diets that contain meat. Nutr Res. Published online on December 2,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