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前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前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三軍總醫院主治醫師、台灣神經調節學會 常務監事、經濟部「衛生及醫療器材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愛家自然診所院長

代謝症候群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陳惟華/愛家自然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
健康醫療網 2014/2/9
代謝症候群嚴格說來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還沒有發病之前身體的代謝功能開始出現異常的狀態。此時血壓開始偏高,但還未達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空腹血糖偏高或出現葡萄糖耐受不良的胰島素阻抗,卻還未到糖尿病的程度;血脂肪偏高代表動脈已有初步硬化的威脅,如果再加上腹部肥胖,危險性更高,慢慢就會導致心血管疾病,此時不會讓人感覺不適,因而難以察覺。
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是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高血壓等疾病之前兆症狀!國人十大死因,與代謝症群相關的疾病就占了五大死因。依據國民健康局統計,目前全國成年人口中約有 15% 符合代謝症候群的判定標準,代謝症候群整體的死亡率是非代謝症候群的2.5倍。
代謝症候群的原因之一是胰島素阻抗,是指細胞無法正常運用胰島素,使得細胞無法有效吸收血中的葡萄糖來轉化成能量。胰島素阻抗是多種慢性疾病的核心,包括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多曩性卵巢疾病的婦女,都有胰島素阻抗。雖然目前致病的機轉還不明,很可能與多吃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動物性飲食有關。
從醫療角度,代謝症候群是負責身體自我維護的自律神經系統無法自行調校,致使身體發出健康失衡的警訊,提醒個人要儘早預防。代謝症候群的每一項標準,比起相關疾病更為嚴格,因此可以作為評估健康狀況之預警指標。
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並無捷徑,專家一致的建議就是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1) 健康的蔬食飲食模式:2011年的最新研究發現蔬食的飲食模式明顯地降低54%代謝症候群的風險。美國的研究也發現全蔬食比糖尿病飲食更能顯著改善第二型糖尿病的病情,包括明顯地減少糖尿病的用藥。建議每天吃七種以上當季節、在地的各種蔬菜和水果,不吃基因改造過的黃豆和玉米。此外,不食用動物性油脂和反式脂肪(氫化植物油),避免加工、油炸的食物和過多的鹽。(2) 常運動:可以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運動亦可幫助保持標準體重,減少胰島素阻抗。(3) 不抽菸(4) 經常檢測代謝症候群的五個指標:腰圍、血壓、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空腹血糖,若任何一個指標出現異常,都要徵詢你的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