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前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前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三軍總醫院主治醫師、台灣神經調節學會 常務監事、經濟部「衛生及醫療器材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愛家自然診所院長

從食物源頭根治腸躁症

腸躁症是一種很常見的腸道功能性障礙,發生率1020%,女性占大多數。患者經大腸鏡檢查發現腸道構造正常,但是蠕動功能失調,因而出現不同症狀的組合:腹絞痛、腹脹氣、排便習慣改變、解便不完全的感覺、糞便有黏液、交替便祕或拉肚子有時症狀會緩解幾個月而又復發,或是症狀一直惡化。雖然腸躁症不會引起癌症,不過卻會造成患者極度不適和苦惱,甚至會失去工作、不敢社交應酬,和無法出遠門。

腸道經由「自律神經」和大腦相連。自律神經,不但掌管消化器官的血液供應、調節腸胃道蠕動的協調性,更是維護腸道「發炎」和「消炎」之間的平衡。我們每天需要吃三餐來攝取均衡的營養,腸道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臨床發現,腸躁症患者都有慢性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例如:腸躁症患者的大腸對於輕微的壓力會過度反應,同時也常合併焦慮和憂鬱的情形腸躁症患者之所以會有慢性自律神經失調,其原因是由於三餐經常吃下了不適合個人體質的食物,過度活化腸道的交感神經造成腸道「慢性發炎」,影響腸子的血液循環和免疫力,導致腸道功能的失調。所以,腸躁症患者的腸道細胞血清素接受器減少,無法運送血清素回到腸細胞中,造成過多的血清素積留在腸道中,導致又再刺激腸子不當蠕動和異常感覺的惡性循環。

目前主流醫學治療大腸激躁症是以藥物減輕症狀,和減少壓力為主。被醫師診斷為腸躁症的病友,如果久治不癒而身受其苦的話,建議可以到「自律神經醫學門診」做自律神經的檢測,先確認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是那一種自律神經的失調。然後,接受抽血使用蛋白質晶片來檢驗身體對那些食物產生慢性排斥抗體(IgG)。再根據食物免疫排斥檢驗的結果,經由飲食指導,避免再吃到傷害個人體質的食物,去除造成腸道慢性發炎的食物源頭,自然就能正本清源脫離腸躁症的夢魘同時建議不吃紅肉以及飽和脂肪酸之外,要規律運動、曬太陽,和常常用腹部深呼吸,有助於放鬆和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所以,要根治腸躁症需要先從「飲食」著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