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前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前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三軍總醫院主治醫師、台灣神經調節學會 常務監事、經濟部「衛生及醫療器材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愛家自然診所院長

治癒大腸激躁症不困難

陳惟華/愛家自然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
  最近有位李先生由於每天水瀉5-6次合併下腹絞痛,一緊張就想上大號,甚至無法忍到廁所,做了各種檢查包括大腸鏡,仍找不出原因,所以前來看診。這是大腸激躁症典型的特徵。雖然腸躁症不會引起癌症,不過卻會造成患者極度不適和苦惱,不敢社交應酬和無法短途旅行,甚至會失去工作。
  我們每天藉由三餐來攝取營養腸道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因為我們的免疫細胞80%位於消化系統。腸道是經由「自律神經」和大腦相連,負責調控腸道的蠕動和感覺、血液循環以及發炎消炎的反應。現代人由於生活及工作壓力大,習慣靠吃來紓解壓力,且越來越講究精緻飲食,卻疏忽不當的飲食在不知不覺中造成各種胃腸病。
  腸躁症主要原因就是長期吃進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由於經常活化交感神經來產生發炎反應去排斥不對的食物,久而久之交感神經過度亢奮以及伴隨著負責消炎的副交感神經活性代償性增強,形成了長期的拉鋸戰,最終導致調控腸道的自律神經失調,結果造成腸道「慢性發炎」,引發腸道肌肉蠕動和感覺的異常,並影響腸道的血液循環,造成大腸激躁的症狀
  再加上,經常活化交感神經會引起B淋巴球產生IgG抗體,去排斥外來的食物蛋白質份子,導致血中含有過高的IgG抗體。過高的排斥抗體,由於交叉反應導致誤傷體內類似外來食物抗原的腸道組織,結果又加劇腸道的慢性發炎,造成更嚴重的腸躁症。
因此,只要針對「飲食」的源頭著手,要根治腸躁症並不困難。李先生自律神經檢測的結果,發現負責消炎的副交感神經活性呈現過高,吻合腸道慢性發炎的病情,經由腸道共振食物調節自律神經的活性,改善腸道的血液循環運走過多的血清素和發炎物質,進而修復腸道細胞,並恢復腸道蠕動的協調性,一週後跑廁所改善為一天2-3次,二週排便比較成形。進一步根據食物抗體的蛋白質晶片檢驗,發現對海鮮和黃豆有很高的排斥抗體,顯示這些食物不適合李先生的體質,是造成他罹患腸躁症的禍首,從此忌吃這些食物,二個月就擺脫了腸躁症多年的糾纏。
久治不癒且深受其苦的腸躁症患者,建議尋求醫師做自律神經檢測和食物蛋白質的晶片檢驗,需要找出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配合飲食的調整和適當的紓壓方式,自然就能擺脫腸躁症的夢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